上惹大學之後,讀書當然還是一個學生很基本的要務。

成績#

與國高中有著顯著的不同,在大學中,各科的評量方式很彈性,教授也有很大的權力。在校務系統 \(\to\) 課程、成績 \(\to\) 成績查詢可以找到大部分的資訊。原本學校好像會寄紙本成績單到家裡,現在則改成到校務系統 \(\to\) 課程、成績 \(\to\) 學士班學期成績通知單下載電子檔。

等第制#

清大與國內外其他知名大學一樣,已經導入以等第制成績 (letttered grade) 為主的主流做法。所謂的等第制,就是指最終學期成績會被評為 A+, A, A-, B+, B, B-, C+, C, C-, D, E 等其中之一,有點像國小好像學期成績會分成優、甲、乙等等。而每個等第,都會對映至一個實數,稱為成績積分 (grade points). 不過有些教授依然習慣使用傳統的百分制成績,底下的表格列出百分制成績、等第制成績及積分的關係:

百分制成績等第制成績積分
\([90, 100]\)A+\(4.3\)
\([85, 90)\)A\(4\)
\([80, 85)\)A-\(3.7\)
\([77, 80)\)B+\(3.3\)
\([73, 77)\)B\(3\)
\([70, 73)\)B-\(2.7\)
\([67, 70)\)C+\(2.3\)
\([63, 67)\)C\(2\)
\([60, 63)\)C-\(1.7\)
\([50, 60)\)D\(1\)
\((0, 50)\)E\(0\)
\(0\)X\(0\)

不過,百分制與等第制成績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,畢竟教授可以直接輸入等第給分,有些教授會按照比例調整等等。而所謂的 GPA (Grade Points Average), 就是將一個學生,一段時間中所修各科的積分,對於各科學分的加權平均。近兩年內各個科目的積分平均與標準差,可以在校務系統 \(\to\) 課程、成績 \(\to\) 全校課程等級制平均值及標準差查詢找到。

T 分數#

T 分數是清大從我們入學那年開始自己玩的制度,像是棒球數據中的 ERA+, OPS+, 對於成績積分的標準化分數(z 分數)的伸縮平移,跟日本升學所採用的偏差是一致的算法,即 \(T=50+10z_x=50+10\frac{x-\bar{x}}{\sigma_x}\), 其中 \(x\) 是學生原本的成績積分、\(\bar{x}\) 是該課程成績積分的平均、\(\sigma_x\) 是該課程成績積分的標準差。

當初學校原先的立意是為惹解決部分學生追求所謂的「甜課」,導致 GPA 通膨等的現象,然而 T 分數的計算是基於等第成績積分而非連續的原始百分成績,相對離散的等第成績在經過一次處理之後,原始數據本身內秉的性質已經多少有所失真,又再經歷一次標準化之後,是否能夠精確地表達成績的分布程度,確實令人難以不有所懷疑。

T 分數同樣也有對於各科學分的加權平均。需要注意的是,當前國內外各大學研究所,乃至於日後求職等,依然只有 GPA 是被廣泛地接受的。

排名#

對於單一一個科目,校務系統上會列出該科排名以及人數,而所謂的修課相對成績,就是兩者的比值。這個修課相對成績,是在 T 分數之前學校所提出一個初衷類似的指標。注意到由於學校已經全面導入等第制,因此這裡的排名都是等第的排名,也就是說,所有 A+ 的人都是單科排名 \(1\). 所以這樣來看,修課相對成績也是很沒意義,因為同樣拿到 A+, 那麼修課人數越多,這個修課相對成績會成反比遞減。問題還是與 T 分數一樣,原始成績轉換為等第制,其分布情形已經被壓縮過惹。

而對於每一學期的 GPA, T 分數平均及修課相對成績平均,會分別有班上與系上的排名,將在次一學期開學日提供暫排名,正式排名則是在三週內完成。此外,這三種平均還會有班上與系上的所有學期的累積排名。每個學期班上排名大約 \(5\%\)(詳如教務處網頁)將會獲頒書卷獎,俗稱卷🈹卷姊。

選課#

清大的選課制度相當極度自由、彈性,完全沒有內建任何預設課程,一切都要由自己安排。選課的限制很少,大概僅有以系為單位的優先保障。佔大多數的有人限課程是採用亂數,而非先搶先贏。

必修與選修#

高一輔導課好像有被要求研究大學課程,不過我想大家都不會當一回事吧。直到錄取大學的暑假,我仍然對未來四年一無規劃,備審的讀書計畫都太虛無縹緲、不著邊際。

若要快速認是系上選課規定,可以至註冊組網頁找到畢業學分表。校定的共同必修共有 \(30\) 學分,大學中文僅 \(2\) 學分,學測國文滿級可以免修、英文表定 \(8\) 學分,具體規定可以參考課務組;中文、英文學分若因故不必修滿則會變成自由選修學分。通識總計需要 \(20\) 學分,核心通識與選修通識須至少各 \(8\) 學分,其中核通四個向度須各修一門。體育需要修六個學期,包含一個學期以班為單位的大一體育,剩下則是自行選課的興趣體育;服務學習則是需要修滿 \(60\) 小時。

至於更進一步地了解系上的必修與選修,可以到系上網站,比如資工系課程規劃課程地圖。大抵來說,選課系統會先顯示該學期建議的必選修課程,基本上可以其為主,再根據個人能力跟興趣調整。

前人心得評價#

選課之前找到過往學長、同學對於該課程的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事。本來有個 Chrome extension 可以收集大家的成績並在校務系統中顯示,但他的 backend 已經死惹一陣子,我發惹 issue 看起來學長是沒空 QQ.

臉書上的清大通識課程平台是一個匿名投稿粉專,也有不少人會詢問或分享通識以外的課程。此外,也有些人會把修課心得發在 Dcard 的校板上。但臉書跟 Dcard 的搜尋其實不是很好,尤其是後者,也不見得會被 Google 索引到,而且閱讀的體驗並不太理想。

ptt 的 NTHU Courses 板相較之下資訊更有條理、介面更為簡單,而且更已累積約 \(12,000\) 篇課程心得。ptt 重新開放申請帳號好一陣子惹,沒有帳號可以趕緊去申請一下,快來分享更多修課心得啊!!

選課、加簽與二退#

慶大的選課時程算是偏早,一般而言,次一學期的選課差不多在學期後段就開始惹,因此期中考過後差不多就可以稍微思考一下。

三次選課期間,在校務系統 \(\to\) 選課 \(\to\) 網路選課,點選進入選課系,每日開放的時間是當日中午十二點至翌日早上九點。選課期間觀察待亂數人數與剩下名額很重要,選課系統開放時可以點選人數統計,非開放時可以至校務系統 \(\to\) 選課 \(\to\) 報表 \(\to\) 人數統計。志願序的規則,可以參考課務組的網頁。迨選課期間結束翌日中午,才會完成亂數,可以至校務系統 \(\to\) 選課 \(\to\) 選課情形查詢。

接下來就是加退選與加簽的階段,通常會持續到開學後一陣子。此時志願序不再適用,亂數會天天執行,也是無痛退選的最後階段。而所謂的加簽,就是當一個課程不符合資格或已達人限但還是想修時,經過教授同意加簽即可成功選課。在我們入學起學校已採用線上加簽系統,在校務系統 \(\to\) 選課 \(\to\) 加簽申請,選擇課程、陳述理由(通常還是建議捎封 email 較為妥當)後即可送出簽程。俟教授核可若無衝堂、超修等問題即自動完成,否則須退選等處力後進入 eForm 手動執行。

至於俗稱二退的停修,則通常是在期中考後,可以放棄目前修的課。流程比較繁瑣一些,首先需要至校務系統 \(\to\) 選課 \(\to\) 停修申請單列下載、印出停修單的紙本,找到授課教授、導師以及系主任(去系辦找祕書蓋章),之後再送繳至課務組。二退後會在成績單留下紀錄,若造成低修也必須跟著申請。


這裡我其實只是大略描述個人印象較為深刻的重點,相關規定在網路上應該不能找到,畢竟蒐集資訊也是大學生的基本技能。